有個粉絲女生來問我:「月月姐你好,我跟男朋友從高一交往到現在大四了,中間有分手過一次,大二復合,現在正準備一起畢業。
第一次見到他爸媽是在他家吃飯,飯後我客氣地起身想收碗筷,他爸馬上說不用,結果他媽媽立刻把抹布遞給我,我愣了一下還是接了,但最後只是把碗泡著沒真去洗。
過年那次,他爸帶我們去朋友家,他朋友看到我就問:『這是你媳婦嗎?』他媽媽馬上否認,說只是朋友。後來又有叔叔阿姨說我們很登對,甚至約我們之後去家裡吃飯。結果那天吃飯時又有更多人開玩笑問什麼時候結婚,我們笑笑沒接話,他媽媽還是馬上回:『不是啦,是同學。』
這種事不只發生一次,鄰居問、租客問、爸媽同事問,她都說我們只是普通朋友或同學。
更難聽的是,有次她直接嫌我胖,說我站我男朋友旁邊不般配。
真正讓我跟男朋友吵架的,是有天放假我們睡比較晚,我起來後去幫忙弄飯,他媽媽突然叫我名字,然後說下午要我留下來打掃家裡。我當下忍著怒火,飯後默默收東西回家了。
結果後來我才知道,她居然跟我男朋友抱怨說我在他們家都不做家事,只顧著滑手機。可是我明明在他家有買菜煮飯、晾衣服、幫忙整理,飯前飯後都在忙啊……
我真的不懂,她是真的不喜歡我嗎?」
是不是不喜歡,其實沒那麼簡單
老實說,當我看到這些敘述時,我第一個反應不是「她討厭你」,而是:她對你有防備,但未必是不喜歡你這個人。
人際的冷熱,不是黑白分明的喜歡或討厭,尤其是媽媽對兒子的女朋友——這個身份,本身就很敏感。
妳說第一次去他家吃飯,妳想幫忙收碗筷,爸爸還叫妳不用,但媽媽卻遞了抹布過來。這不是矛盾,是典型「試探」:你到底會不會做事?懂不懂家裡的潛規則?你來,是貴客還是未來一家人?
她不是不喜歡你,她是在觀察你。
媽媽這種角色,往往不像爸爸那麼表面熱情,她們的愛是包藏在行動和標準裡的。她可能早就默默地在打分數,妳幫幾次忙、有沒有主動、跟兒子的互動是不是太黏……她在乎的,不是你漂不漂亮、胖不胖,而是你是不是「合適」。
她為什麼總說你們是普通朋友?
這一點看起來很刺人,但我想給妳另一個解讀角度:
她可能並不是否認妳這個人,而是在否認「還沒定下來的未來」。
在她眼中,兒子還沒結婚,對方就不是媳婦;還在念書,就只是朋友。她不想過早給出承諾,也不想在親友面前立下「我認可這段關係」的立場。說得現實一點,她怕自己萬一說早了、兒子日後又換對象,那面子往哪擺?
在台灣,這樣的父母不算少。尤其某些傳統家庭,媳婦不是談來的,是娶回來的。你現在不在那個位子,她自然不會讓你「坐進來」。
這種話聽起來難聽,但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她還沒認定「你們會走到那裡」。
為什麼她抱怨你沒做家事,卻忽略你有幫忙?
我特別想說,這件事真的很常發生——努力了卻沒被看見。
妳有煮過飯、買過菜、洗過衣服、幫忙過整理,但她只記得一次你坐在沙發上滑手機。這不是你做得不夠,而是她的雷達鎖定的是妳的「不足」。
很多媽媽都這樣。她們不是惡意,而是習慣從「還可以再更好」的角度去看人。妳今天做十件事,她看到的,往往是那沒做到的第十一件。
所以她不是恨你,她只是還沒「放心」。她還沒有把妳當成自己人,才會對你要求更多,甚至說出口都不修飾。
那我到底該不該繼續下去?
這要回到一個根本的問題:你男朋友怎麼面對這些事?
媽媽難搞其實不稀奇,台灣很多女生都經歷過這一關,真正影響關係的,不是婆婆的態度,而是你男朋友有沒有站在你這邊、有沒有幫你講話。
如果他只是跟你說:「妳就忍忍,妳太敏感了吧」,那才是最該擔心的事。因為妳未來的人生,會是妳一個人面對一整個家庭。
但如果他會願意和媽媽溝通、會替妳緩頰,甚至會對媽媽說:「她是我選的人,我們的事我會處理好」,那你們還有得談。
結語:她不是討厭妳,只是她還沒接納妳
我知道那種「被否認的感覺」很難受,尤其是妳也很努力在當個懂事的女朋友,卻一直得不到認可。
但請妳記得,不是每個媽媽都那麼快能接受「兒子不是只屬於自己」這件事,她對你冷,不代表你不好,而是她還沒準備好放手。
所以,現在不急著分對錯,也不需要委屈自己去巴結對方,而是回頭看看你男朋友的態度,再決定,這段感情值不值得你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