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談戀愛 > 正文

感情出問題,這7個心理跡象可能指向問題出在你!

談戀愛 62次瀏覽

感情出問題,這7個心理跡象可能指向問題出在你!

跟朋友討論感情出問題 7個跡象顯示問題就在你身上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在一段關係裡,當我們開始覺得有點不對勁,常常第一時間會懷疑對方變了、冷淡了、不再愛了。這是一種很自然的自我保護機制,因為把問題歸咎於他人,比承認自己的不足來得容易。但你有沒有想過,也許問題,根本就在你自己身上?

我不是說感情出了問題就一定是你錯,而是有時候,我們太專注於『對方有沒有改變』,反而忽略了自己早就不再是最初那個願意傾聽、願意理解的人。我們都容易陷入一種「投射性認同」的陷阱,將內心的焦慮與不安投射到對方身上,要求對方來滿足,卻忘了檢視自己的狀態。

我也曾經經歷過一段感情,一開始甜得像小說後面的Happy Ending,但過了半年、一年,就漸漸變了調。他開始對我說話沒耐心,聊天總是有一搭沒一搭,甚至連出門吃飯都不再問我要吃什麼。那時候我也感到巨大的委屈和不解,覺得他變了,是不是不愛我了?心裡像壓了一塊大石頭,每一天都過得沉重。後來冷靜下來仔細想一想,我才驚覺,感情裡有些問題,是我沒有察覺自己早就種下的「情緒種子」。

那段時間,我才意識到,當我總是用抱怨來回應他的疲憊、用沉默來表達我的不滿時,我們之間的距離就越來越遠。我把對愛的需求變成了一種『情緒勒索』,卻渾然不覺。

第一個跡象,你習慣把情緒全丟給對方。

有一陣子我工作非常不順,回到家情緒也很差,只要對方稍微說錯一句話,我就會發脾氣,完全沒考慮到他也可能過得很累。當下我會覺得:「你不是應該懂我嗎?難道不能體諒我嗎?」但我忽略了,這種完全不經處理的「傾倒式情緒」,對他來說,其實是一種情緒壓迫。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意思是,一方不斷要求對方處理自己的情緒,時間久了,對方真的會累,甚至會下意識地想逃開這段關係。後來我學會一個很有用的方法叫「情緒命名」(naming emotions),當我覺得委屈或生氣時,我會先跟自己說:「我現在是在焦慮」、「我覺得自己被忽視了」,再平靜地跟對方表達,而不是直接爆炸。

第二個跡象,你開始控制對方的一舉一動。

我以前是一個很愛問「你現在在哪?」、「跟誰?」、「怎麼那麼晚才回我訊息?」這種問題的人。我以為那是關心,其實是焦慮。那種不安全感,會不自覺變成控制欲。後來我才意識到,這是「焦慮依戀」(Anxious Attachment)在作祟,心理學上它指的是我們對關係過度渴望,又極度害怕被丟下,所以用控制來假裝安全。可是愛不是用監控換來的。我開始有意識地讓自己獨立一點,多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找朋友聊天、運動、上課,慢慢就發現,不再那麼需要用「掌握」來證明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地位。

第三個跡象,你漸漸忘了自己的生活重心。

我曾經為了配合男友,把我最喜歡的攝影課停掉,連朋友約吃飯都拒絕,就為了多一點時間陪他。當時覺得這樣才是愛,結果過幾個月後,我發現我變得好無聊,好像只剩下他,連自己的日常都沒了色彩。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自我分化」(Self-Differentiation),意思是在關係裡,我們還是要保有自己的思想與重心。當我變得沒有自我,對方其實也漸漸對我失去好奇。我開始重新拿回生活的主導權,回去上攝影課、安排自己的時間,也跟朋友找回連結。當我再次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他也重新被我吸引。

感情出問題 7個跡象顯示問題就在你身上

第四個跡象,你無意中貶低了對方。

我曾經開玩笑地對他說:「你真的很沒用耶,這麼簡單的事都不會做。」說出口的那一刻,我沒覺得怎樣,但看到他眼神暗下來時,我突然覺得不對勁。後來他有天很認真地跟我說,他覺得我一直在否定他。那時我才明白,所謂的「言語暴力」不只是吼叫或謾罵,有時一句輕蔑的評論,早就悄悄傷了對方的自尊。心理學裡講「自尊」(Self-Esteem)是一個人面對關係時的核心,當我們常用貶低的語言與伴侶互動,其實是在拆掉對方愛我們的動力。後來我開始學「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用「我覺得...」來代替「你怎麼老是...」,效果真的差很多。

第五個跡象,你習慣用冷戰取代溝通。

以前只要吵架,我都不講話,直接封鎖、消失、關掉手機。我心裡會想:「看你什麼時候來哄我。」但往往等來的不是哄,而是越來越長的沉默和距離。那種「冷暴力」其實是一種「被動攻擊」(Passive Aggression),不正面表達不滿,而是用忽視和沉默去懲罰對方。可是那真的只會讓感情一點一滴耗盡。我後來跟他約定,每次吵架我們可以先冷靜30分鐘,但要設個時間好好談,講出自己真正的需求。衝突不是問題,逃避才是。願意開口,關係才有修復的可能。

第六個跡象,你開始理直氣壯地要求愛。

我有段時間超愛問:「你是不是沒那麼愛我了?」、「為什麼你最近都不主動找我?」那時的我其實很匱乏,內心很想被肯定,但表達的方式卻讓對方覺得壓力超大。久了,他乾脆不回應,因為覺得怎麼做都不夠。心理學上講「互惠原則」(reciprocity),指的是愛是雙向流動的,當你只想要、但不願給,關係會失衡。我開始練習去愛對方,而不是等著被愛。不是卑微地討好,而是主動做些小事,例如主動約他放鬆、替他準備喜歡的宵夜、在他煩的時候給空間。這些愛的舉動,不是討好,而是把焦點放在「我們」而非「我」。

感情出問題時,這7個「你的行為模式」才是關鍵

第七個跡象,你把對方當成情緒的唯一出口。

我以前的情緒幾乎都只對他說,從工作壓力、家庭問題到一點點的不安,全部丟給他。有一天他對我說:「我真的撐不住了,我不是你的心理師。」那句話當下有點刺,但也是我第一次正視自己的依賴性。心理學有個詞叫「工具化」(Instrumentalization),意思是把對方當作情緒工具,只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關係裡,的確需要傾聽與陪伴,但也需要有多元的情緒出口。我開始固定每週去運動,偶爾寫日記,找信任的朋友聊聊,甚至試著預約心理諮詢。當我不再「綁住」他,他反而更願意靠近。

總之

這七個跡象,不是讓你覺得自己很糟,而是讓你意識到,我們在愛裡常常不自覺地傷了自己,也傷了對方。如果你發現自己也有其中幾項,請不要害怕改變。改變不是為了討好誰,而是讓你重新成為一個情緒健康、內在穩定、值得被愛的人。

當你願意照顧自己的情緒、找到自己的重心、不再把愛變成索取,那段關係也才有機會重新活過來,記住我們的網域SmalPasion.com,有感情問題就來這裡尋找答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