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又忘了洗碗?你可以改一下嗎?」
「你回訊息這麼慢,是不是不夠在乎我?」
「我只是希望你好一點,怎麼你都聽不進去?」
這樣的對話,很多情侶應該都不陌生。初聽之下,好像只是溝通;但深入一點看,其實這背後藏著一種讓感情悄悄腐蝕的東西改造慾。
改造慾不是愛,是「我不滿意你」的包裝
很多人誤把「想讓你變得更好」當作愛的表現,但事實是,那常常只是想讓你變得更像我期待的樣子。
不是不愛你,而是不夠接納你。
改造慾會表現在很多日常小事裡:
你吃東西的習慣、睡覺的時間、講話的語氣,甚至是你對一件事情的反應,都可能被拿出來檢視、比較、要求改變。這不叫溝通,這是一種被包裝成「為你好」的控制。
真正的溝通應該是:「我有這樣的感受/需求,你呢?」
接著雙方一起面對問題,一起處理,而不是變成「你讓我不舒服,所以你得改」。
在心理學中,這兩種態度分別是你+我 vs 問題,跟我 vs 你的差別。
改造的不是行為,而是人格
很多時候,被要求改變的一方會覺得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而是整個人都被否定了。
你可能只是工作忙,沒辦法秒回訊息;對方卻覺得你冷漠、敷衍、不在乎。
你可能只是內向,不擅長當場表達情緒;對方卻說你不溝通、不夠愛她/他。
久而久之,你會覺得:我怎麼做都不對,我是不被接受的那一個。
這樣的情緒積壓久了,會變成壓力、疏離、甚至冷戰。
而當一方已經選擇不講了,另一方才發現:「你怎麼越來越不願意溝通了?」但那其實不是突然,而是長期以來的累積。
改造慾的本質:無法接納差異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不同的原生家庭長大、接受不同價值觀的人。
你覺得牙膏應該從底部擠,但對方可能一輩子都是從中間擠。
這不是誰對誰錯,而是習慣不同。
若你總是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對方改變,那等於是在說:「只有變成我喜歡的樣子,你才值得被愛。」
舉個例子:
你不喜歡對方打電動、晚睡、吃辣,但這些並不影響他人生活,甚至是他的紓壓方式。你卻硬要他改這種行為,不是愛,是否定。
台灣情侶常見的「偽溝通」
在Dcard、PTT感情版上,經常看到類似的抱怨:
「他訊息都要等很久才回,說很忙,工作真的有這麼忙嗎?」
「她每次都說不開心,問她又說沒事,我怎麼知道要怎麼辦?」
這些問題的背後,其實是雙方在不同頻道:
一方在期待被理解,另一方則覺得被要求太多。
更糟的是,一方在講感受,另一方卻在指責,或者急著教怎麼做得「比較好」。這樣的對話,不但無法靠近彼此,反而會讓人更疏離。
真正的溝通,是聽得懂對方說什麼,不是否定、指責,而是理解:「原來你會這樣感受,是因為你在意的點是這個啊。」
而不是:「你怎麼可以因為這種事就不開心?」「你應該要換個角度想啊。」
改造慾會一點一點地侵蝕關係
有些情侶剛開始感情很好,但一年兩年後,卻變得互相看不順眼。
不是因為不愛了,而是對方一直試圖把我變成不是我自己的人。
當一個人長期處於「怎樣都不對」的關係裡,他不會想繼續解釋、努力,他只會慢慢地失去表達的意願。
甚至,有人會從「我可以為你改一點」變成「我寧可什麼都不說,因為不管怎樣你都不會滿意」。最後,連吵架都懶了,關係也差不多走到盡頭。
所謂成熟的愛,是尊重而非改造
想到台灣演藝圈夫妻檔陳意涵和許富翔,個性南轅北轍。她開朗大剌剌、喜歡戶外活動;他內向細膩、常被說話少。但他們從不要求對方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而是學會欣賞彼此的不同。
這就是成熟的關係。
我們可以不一樣,但我們願意尊重和包容這些不一樣。
而不是動輒要求:「你應該更像誰誰誰」、「你要變得更成熟/穩重/體貼/上進…」
如果真的看不慣對方的某些習慣怎麼辦?
那就回到一個心理學的觀念:課題分離。
你可以告訴對方:「我不太喜歡你一直滑手機的樣子,因為會讓我覺得我們的相處時間不被珍惜。」
但你不能要求:「你以後不准滑手機。」
一個人的行為產生後果,他自己要承擔。如果對方覺得「你不開心」很重要,自然會調整。如果他不在意,那你就要思考,這段關係是否值得繼續。
關係中最健康的模式是:我可以表達我的感受,但我不控制你的選擇。
結語:沒有完美情人,只有能共處的差異
真正能長久的關係,不是改造成你期待的樣子,而是能夠理解:「他不是我心中理想的樣子,但我依然願意和這樣的他共處。」
或許他不會做飯,但他會記得你生理期的時候替你買熱可可;
或許她脾氣有點急,但她總是在你焦慮時靜靜陪著你。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伴侶,但我們可以是接納彼此缺點,願意一起生活下去的伴侶。
你改不了一個人,就像你無法逼一匹馬喝水。
真正的愛,不是塑造對方,而是願意牽著彼此的手,在差異中找到和諧。
台灣人最常忽略的愛情殺手,不是劈腿,而是日復一日的小小否定。
你今天的那句「你可以不要這樣嗎」,有時比你想像中,更傷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