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對「理想男友」的幻想,總是藏在日記本最底層。
長大後才發現,這個標準,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我們不太願意承認,我們都曾經有過那麼理想化的期待,也曾經以為,那樣的對象只是還沒出現。
有人說:「理想型,是我們的夢;擇偶標準,是我們的現實。」
我以前不太懂這句話,直到自己真的走進一段又一段關係,才明白:有些人可以讓你怦然心動,但卻不一定能陪你走很遠;而有些人,也許外表不是你的菜,卻在柴米油鹽的日子裡,讓你越看越安心。
這篇文章,想跟你們分享我心中那個「理想型男友」的樣子,也聊聊後來這些年,隨著年齡和經歷,我對「擇偶標準」的轉變。
一、理想型男友:那個藏在我幻想裡的人
說到底,所謂「理想型」,就是那種讓你光是想起來就會嘴角上揚的存在。他不一定出現在你生活裡,但他存在於你的期待中。
在我二十幾歲時,我的理想型大概是這樣的:
- 喜歡看書,最好是那種能讀得懂村上春樹,也能欣賞九把刀的男生。他不會因為你愛看漫畫就覺得你膚淺,也不會因為自己看哲學就擺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態度。
- 尊重女生,是真心的,不是嘴上說說那種。他不會開玩笑式地貶低女性,也不會在感情中用「妳太情緒化了」來結束一場溝通。
- 喜歡小動物。最好貓狗雙全,能一起去中途之家看浪浪,回家時幫忙鏟屎也不會皺眉頭。
- 聲音好聽、有點低沈的那種。我是個輕微聲控,很容易因為聲音對一個人加分好幾倍。
- 字好看,會寫信。我曾經幻想過跟喜歡的人用手寫信交換心事,那感覺一定超浪漫。
- 乾乾淨淨的,有點香香的味道。我鼻子很靈,對氣味非常敏感,討厭菸味或濃烈的古龍水味。
- 喜歡吃東西,最好會做飯。我們可以週末一起逛傳統市場,回家煮火鍋或日式咖哩,一起邊吃邊看 Netflix。
- 頭髮看起來很好摸,最好是黑髮、柔順的那種。
- 有正確的金錢觀,不亂借錢也不亂花錢。我不要求他有房有車,但至少要有穩定的收入和基本的理財觀念。
- 情緒穩定,願意分享生活中的小事。我喜歡那種會突然傳訊息說「今天的夕陽很美」的人,而不是只報喜不報憂的冷淡型。
- 會陪我打遊戲,即使我很菜也不會罵我。我真的很常手殘按錯鍵,但只要他笑著說「沒關係,再來一次」我就會覺得很幸福。
- 最好是台灣人,還跟我同縣市,那樣過年回家比較方便(欸)。
二、擇偶標準:當現實逼近,我想要的變得很簡單
後來,隨著年紀增長、經歷了幾段不算太美滿的戀情,我開始慢慢調整自己的期待。
我發現,真正適合過日子的伴侶,不一定是夢中的白馬王子,而是那個願意陪你修水管、凌晨三點陪你看急診、不會讓你一個人扛情緒的人。
現在的我,對擇偶的標準變得更具體,也更實際:
- 有耐心聽我說話,願意討論書或電影,即使不愛看書也不會裝懂或敷衍。
- 不會因為性別而貶低我,也不會把情緒當成武器來控制我。
- 喜歡動物,或至少不討厭小貓小狗。
- 講話我聽得懂,邏輯清楚,不會總是講些讓人困惑的話。
- 字體整齊就好,會寫字比字美更重要(現在誰還寫信啊,但至少簽名不要像鬼畫符)。
- 身上不要有異味,乾淨最重要。
- 不會做飯沒關係,願意幫忙洗碗就很加分。
- 黑頭髮最好,不要年紀輕輕就禿頭(真的會有點煞風景)。
- 沒有負債,不亂投資,也不會突然問我借錢還車貸。
- 會回訊息,不已讀不回,不消失。
- 玩遊戲不會罵我菜,輸了也不丟滑鼠或摔搖桿。
- 是台灣人,有共同語言跟文化背景比較好溝通。
三、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完美
現在的我,不再執著於什麼「180公分、有腹肌、長得像韓劇男主角」那種外型幻想。
我知道自己不是什麼天菜,身材普通,來自單親家庭,也不富有,生活算是努力但沒有閃光燈的那種。曾經我也因為對方家庭太有錢而感到自卑過,總覺得自己怎麼樣都配不上人家。
後來我才明白,我想要的,不是一個「完美」的對象,而是能和我一起生活、一起進步的伴侶。
他不需要什麼都會,不需要永遠開心,但我們可以互相照顧、互相體諒,在煩悶的日子裡依靠彼此。
我們可以一起垂頭喪氣,也可以一起說幹話;可以討厭這個社會的某些部分,也可以努力活出我們自己的版本。
越長大越知道,一段好的關係,不是你多會愛人,而是你能不能成為一個值得被愛的人。
結語:我們都值得被好好對待,不需要是誰的理想型
理想型可以很完美,但現實的戀愛從來不需要那麼多條件。
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曾經為了符合誰的期待而壓抑自己,那麼現在開始,請你記得:你不用是誰的理想型,你只要找到那個能讓你自在做自己的人。
就像舒婷在《致橡樹》裡寫的:「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不是依附,而是並肩;不是幻想中的模樣,而是現實裡的溫柔。
願我們都能遇見那個不完美,但願意學著愛你的普通人。那,已經很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