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和幾個女生朋友聚餐,聊到大家的「理想型」,現場突然像開標會一樣熱鬧起來。
「要孝順、身高180、年收百萬以上、脾氣好、愛乾淨。」
「不抽菸、懂生活、有品味、開車穩、不會打電動打到凌晨。」
「最好會煮飯、有投資眼光,然後不太愛社交,不會亂搞。」
我坐在一旁默默把叉子插進沙拉裡,忍不住問:「你們到底是要找男朋友還是徵聖人?」
大家笑成一團,但其中一位女生突然說:「可是我們憑什麼不可以有這些期待?如果我自己都能做到這些,那我的標準怎麼會叫過高?」
這句話我一直記到現在。
的確,在這個「條件互看」的時代,對理想型設條件,好像已經是常態。但那條線,真的可以畫到哪裡去?女生的理想型標準,是不是有時候真的會高到讓人覺得……嗯,有點離譜?
一、理想型條件可以高到什麼程度?
如果你問:「女生會把理想型條件拉多高?」
我的回答是:「只要她還沒動心,就可以高到天邊去。」
因為人在沒有遇到真心喜歡的人之前,對愛情有無限想像。這不是不切實際,而是一種自我保護。她列出一長串條件,某種程度上,是在幫自己築一道牆——只有通過那層層關卡的男人,才可能進入她的世界。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過去感情路跌跌撞撞,曾經談過一段戀愛,對方花心成性、劈腿兩次後還能理直氣壯說:「男生偶爾這樣是正常的。」她傷透心之後,立下了「不准抽菸、不准喝酒、不准有女性朋友太親密」的三大原則。
她說:「不是我標準高,是我不想再一次被傷害。」
所以那種看起來離譜的條件,有時候不是貪心,而是防守。
只是這條線,越畫越高、越畫越細,就會出現一個問題:當那個完美的理想型永遠沒出現,女生會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太挑?是不是該放低期待?又或者,是不是該「退而求其次」?
但真心說一句話:沒有誰該為了愛情,把自己變成討好版的自己。
條件再高,只要那是她真心期待的、也願意自己去努力達成的,那就不叫離譜,而是「門當戶對的期待」。
二、女生特別高的理想型條件清單
我們來看看,現在女生常見的「理想型條件」清單:
外貌派的條件:高(一米八)、乾淨、會打扮、不油膩、有品味、不穿奇怪的T恤(對,就是那種印著「I’m the boss」的T恤)
生活感要求:會做飯、喜歡收納、有生活儀式感、不亂花錢但會理財
情緒控管:不冷暴力、不情緒勒索、不會因為小事發火
家庭觀念:對原生家庭有界線、有責任感、想成家但不強迫生小孩
職涯與收入:穩定、有前景、不過度加班、不為錢迷失
溝通方式:會聊天、不冷場、能說重點、不拖泥帶水、不講話像辯論賽
聽起來很難對吧?但這些條件,仔細看,其實都是合理的啊。
女生不是要一個完美男神,而是想找一個「可以一起生活、一起成長、不用提心吊膽」的伴侶。那個所謂「高標準」,其實是希望未來的生活能安心、穩定、溫暖。
只是在社會傳統價值裡,當女生開出這些條件時,很容易被貼上「拜金」、「現實」、「不知天高地厚」的標籤。
但問題是:如果一個女生自己也努力工作、會理財、照顧好自己、懂得情緒管理、有界線、有教養,她為什麼不能期待一個和她對等的人呢?
三、女人渴望理想型男友,但情願單身也不將就
這幾年我最常聽到一句話是:「我現在寧願一個人,也不想勉強自己去愛一個不適合的人。」
這不是傲嬌,這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已。
以前我們可能因為寂寞、年紀、壓力,就試著去談一場「差不多也行」的戀愛。但後來才發現,「將就」換來的不是幸福,是一連串的失望與消耗。
所以越來越多女生寧可單身,也不願在愛裡苟且。
她們不是不相信愛情,而是更相信自己。
她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也知道「一個人生活得好」是基本配備,而不是替代品。這樣的女人,不會為了達標結婚,不會因為「年齡壓力」而隨便說愛。
有人說:「如果女生都這麼挑,那永遠都嫁不出去啊!」
但我們真的要問自己一個問題:
嫁得出去,難道就等於幸福嗎?
能不能找到理想型,是緣分;選不選擇將就是等待那個能給我們幸福的人。
四、常見問題解答
Q1:女生列出一大堆條件,是不是太現實?
其實不分男女,大家都會有理想型的想像。女生列出條件,代表她對未來有期待、有規劃,也願意為此努力。真正現實的,是那些只想找一個條件好的人,卻不願自我提升的心態。
Q2:男生看到這些條件會不會嚇跑?
會。但嚇跑的,大多不是對的人。真正適合妳的人,不會怕妳有標準,反而會因為妳的清晰與自律更欣賞妳。
Q3:條件設得太高,是不是會孤單一輩子?
設高標準不代表封閉自己。條件可以有,但心要保持開放。懂得欣賞不完美、接受彼此磨合,才是感情最動人的地方。
Q4: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條件高到離譜」?
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開出的條件,是我自己也做得到的嗎?
- 這些條件,是來自過往的創傷還是我真正的價值觀?
- 我在愛裡,是等待別人符合清單,還是也願意理解和調整?
如果妳的答案是正面的,那這些標準,從來就不是離譜,而是妳值得擁有的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