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結婚的時候,我們都以為愛會一直在,甚至不太擔心它會消失。可現實是,婚姻裡的感情並不會自己長大。熱戀期過後,你會發現愛變淡了,話變少了,甚至連吵架都懶得吵了。
有一天,你坐在餐桌上,看著對面那個你曾經發過誓要「共度一生」的人,卻突然想問自己:「我現在,還喜歡他嗎?」
這一刻,就是婚姻中最危險,也最關鍵的轉捩點。
一、為什麼感情會變淡?這不只是生活忙,是心理連結中斷了
婚姻心理學裡有一個概念叫「情感帳戶理論」(Emotional Bank Account),由知名心理學家 John Gottman 提出。他認為,夫妻之間的每一次關心、傾聽、擁抱,甚至一句貼心的話,都是對彼此「情感帳戶」的存款;反之,冷漠、批評、忽略,則是提款。
當存款多、提款少,關係就穩定。但若長期只提款不存款,感情自然會出現資金斷裂,甚至「破產」。
台灣現代夫妻常見的提款行為有三種:
- 各自滑手機不交流
- 回家只剩家務分工,沒有情感互動
- 壓力大時對對方情緒潑灑,當成出氣筒
這些動作都在無形中拉遠彼此的心,但可怕的是,我們常常沒察覺。
娟子跟老公結婚10年,最近覺得對方變得像室友。她說:「我不是不愛了,只是不知道還能怎麼愛。」這就是「情感帳戶長期未存款」後的典型症狀。
二、感情不是找回來的,是重新建立出來的
Gottman 也指出,維持婚姻幸福的關鍵不是激情,而是**「感情地圖」**(Love Map)。意思是你是否了解對方此刻的內心狀態、壓力來源、夢想目標、情緒波動。
試問:你知道你另一半最近最焦慮的是什麼嗎?有什麼夢想還沒放下?最近開心的事情是什麼?
當一個人感覺到「被理解」、「被在意」,他才會願意打開心房。而這種理解,不是靠送禮、親熱能做到的,是靠日常深度對話累積出來的。
你可以從每晚五分鐘的「Check-in」開始:
- 今天發生一件讓你心情好/不好的事是什麼?
- 你最近有沒有哪件事覺得壓力特別大?
- 有什麼事是你希望我可以幫你的?
這些不是例行公事,是在幫你們重新接上情感的電線。
三、親密感不靠激情,而靠「共創經驗」再加一點儀式感
心理學家 Sue Johnson 在情緒取向治療(EFT)中指出,成人親密關係的核心是「情感安全感」(emotional safety),而安全感來自「可預測」與「可回應」:我知道你會出現,也知道你會回應我。
具體來說,建立「可預測的共同經驗」非常重要。像是:
- 每週固定一起吃一次外食,不帶孩子
- 一年一次小旅行,不必遠,但要兩人世界
- 每月交換一封手寫卡片或語音訊息,講述「這個月我最感謝你的事」
這些儀式感看似小,卻是潤滑感情的黃金油。比起買名牌、吃高級餐,這些更能直擊「被重視」的情緒需求。
四、心理彈性,是關係修復最重要的能力
哈佛大學的研究指出,心理彈性(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是現代人幸福感的最大來源之一。
在婚姻中,這表示:
你能不能接受對方跟你不一樣?
你能不能在對方狀態不好時不往心裡去?
你能不能在爭吵後願意先低頭,不是因為輸了,而是因為你在意這段關係?
我嫂子常說:「有時候不是你不想愛,而是你太堅持自己要對。」她跟我哥結婚十多年,最常做的事不是跟我哥說「你錯了」,而是說:「我知道你今天累了,那我不講這件事,等你有空再談。」
這種包容不是委屈自己,而是放下情緒的膠著,換取溝通的空間。
五、夫妻溝通的黃金原則:「我訊息」取代「你控訴」
吵架很多時候不是因為事情大,而是講話方式太傷人。
婚姻治療師建議一個很簡單的練習,把「你怎麼都不幫忙!」改成「我最近壓力好大,好希望你可以多陪我一下。」
這叫「我訊息」(I-statement),是一種不攻擊對方、但能傳達你真實感受的說話方式。這比指責更能讓對方聽進去。
可以試著這樣開頭:
「我感覺…」
「我希望…」
「我最近…想要…」
慢慢地,你們會發現,彼此的情緒不再像地雷一樣難以碰觸。
smalpasion說:修補不能回到過去,而是重新定義你們的未來
婚姻不是修好一次就永遠沒事。它更像一座花園,不是一次澆水就會開花,而是要不斷除草、修枝、施肥。夫妻之間的感情也一樣,要不斷調整、更新、溝通與成長。
感情變淡了,不代表你們不愛了,而是你們需要學會一種更成熟的愛法。你們不再是需要熱戀來證明愛,而是用一種默契與信任,把生活變成一種穩定而溫暖的陪伴。
願每一對走入平淡期的夫妻,都能找回那份在亂世中仍願意「一起吃晚餐」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