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意識到「離婚」不只是新聞數據,而是生活裡真實發生的事,是在我表姐離婚那年。她32歲,有一份穩定工作,也有一段看起來「正常」的婚姻,大家都以為她會這樣平順過一生。可有一天,她忽然在家族聚餐上宣布離婚,語氣平淡到像是在說「我今天下班比較早」。她沒有出軌、沒有家暴、也沒吵架吵得翻天覆地,就只是很平靜地說:「我不想再這樣過下去了。」
那一刻,我才真正開始思考,台灣離婚率為什麼這麼高?而答案,從來不只是什麼「年輕人不夠忍耐」這麼簡單。
一、愛情走得太快,婚姻走得太慢
我們這一代的女生,很多人都在25歲以前談過好幾段戀愛,愛得熱烈、也分得乾脆。但婚姻不是愛情的延續,它是生活的結盟,是柴米油鹽的長期合約。問題是,太多人以為戀愛的感覺能撐得起婚姻的現實。
在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投射式戀愛」,指的是我們往往愛上一個人,是因為他滿足了我們內心某種渴望——陪伴、安全感、認可、甚至是逃離原生家庭的出口。但這些感覺一旦被生活日常侵蝕,婚姻的本質就暴露出來了:那是一場關於責任分工、價值觀契合、溝通能力的硬戰。
我們常說「婚前看不清、婚後看太清」,不是因為對方變了,而是婚姻像是一道光,照出了那些戀愛時刻意忽略的矛盾。而當這些矛盾一一浮現時,很多人選擇的不是修補,而是離開。
二、經濟獨立讓女生有勇氣說「不」
以前,很多女人結婚就是為了「有個人可以依靠」,所以即便婚姻不快樂,也會選擇隱忍。但現在的女生不一樣了。我認識的女孩們,大多都有自己的收入來源,有些甚至年薪破百。經濟獨立不只是錢包自由,更是思考自由。當我們不再需要靠婚姻養活自己,就更有勇氣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
我有個朋友小芸,30歲,某知名外商行銷主管。她結婚兩年後發現老公習慣性情緒勒索,對她的工作態度也總是嗤之以鼻。她花了半年時間嘗試溝通,陪對方看心理諮商、調整工作分配,最後仍不得不承認,兩人價值觀的差距大到無法修補。於是她離婚了。
有人會說她太絕情,但我只看到她是理性而果斷的——當婚姻不再是成就人生的必經途徑,女生就不需要用「忍耐」來撐起關係。
三、社會變化太快,但心態沒有跟上
台灣的社會節奏變得太快,尤其在台北這樣的都市,一天裡可以完成三場會議、吃完兩場飯局、看完一場電影、處理十件公事。但同樣的速度,也讓很多人忘了:婚姻是一場慢生活。
很多人以為結婚後一切會自動進入穩定期,卻忘了彼此仍在成長、在改變。女生開始有自己的職涯目標,男生卻還停留在「老婆就是要在家」的老思維;或是男生事業有成後想追求自由,女生卻渴望穩定與陪伴。這種步伐不同的拉扯,會讓婚姻像是一艘航向不一致的船,早晚會翻。
問題是,當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上越來越重視「同步」「效率」「目標一致性」,很多人也把這套標準套用在婚姻裡,結果變成一種錯誤的期待:你怎麼沒跟上我的節奏?你怎麼還是這樣想?你怎麼還在原地?
於是,失望一點一滴累積,最後變成離婚的最後一根稻草。
四、過度浪漫化婚姻,忽略婚後現實
在這個社群媒體掛帥的時代,婚姻被塑造成一種「幸福的最終成就」。我們看到別人婚禮的夢幻照片、蜜月旅行的浪漫打卡、老公送包包的限動,卻很少有人會貼出他們婚後為了孩子作息吵架、為了公婆意見不合、為了房貸存款焦慮的模樣。
這種單面向的呈現,讓很多女生對婚姻產生誤解,以為只要找到對的人,一切問題都會自動解決。但真正的婚姻,是兩個人共同面對所有問題的開始。沒有什麼「遇到對的人,人生就會變好」,只有「願不願意跟這個人一起處理問題」。
我們對婚姻的幻想太多,對婚姻的準備太少。這就是為什麼,一旦現實和想像出現落差,很多人不是調整期待,而是想結束關係。
本文總結
台灣離婚率高,某方面反而是一種進步的現象。不是因為我們不再重視家庭、不懂經營關係,而是我們更在乎自己的感受、不願委屈將就。
真正需要被反思的,不是離婚這個結果,而是我們在進入婚姻前,是否有足夠的認識與準備?是否了解自己的需求?是否看清對方的價值觀與溝通能力?
我始終相信,一段好的婚姻,不該只是「堅持不離婚」,而是讓彼此在關係裡越來越接近真正的自己。
如果不是,那麼結束,從來都不是失敗,而是一場覺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