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結婚那年三十歲,剛從一間外商公司轉職,薪水翻了一倍,工時也翻了一倍。新婚生活才過了三個月,我就發現婚姻裡最現實的一課,不是財產分配,不是婆媳問題,而是早餐要不要做?
「欸,你是不是都沒有打算幫我準備早餐啊?」
老公某天一邊套著襯衫,一邊語氣平靜地問我。我一邊打開筆電準備回覆客戶,一邊咬著三明治回他:「啊你不會自己買?樓下不是有那家你愛吃的蛋餅?」
他沒有生氣,但語氣低了下來:「不是說要一起生活嗎?我看到我哥嫂每天早上都互相準備早餐欸,她哥洗澡,她嫂就煎蛋,他嫂出門,他哥幫她裝咖啡。」
我笑了笑:「你要這種,我也可以。但你要不要來洗個衣服,或幫我剪報表?」
他靜了一會兒,沒說話。
—
婚前,我也以為婚姻就是妳煮飯我洗碗,平分彼此的愛與付出。但進了婚姻後才知道,沒有人天生知道怎麼當另一半。光是「早餐要不要做」,背後牽涉到太多層現實——
妳有沒有上班?
工作時間幾點?
家裡誰出錢比較多?
你們之間有沒有談過生活分工?
甚至,兩個人對「婚姻」這件事的期待是不是一樣?
很多女生會被這種「該不該起來做早餐」的問題困住,覺得自己是不是太懶、是不是不夠體貼、是不是不夠愛他。但這種二分法很危險,因為它讓婚姻失去了彈性,也讓女人陷入「如果我不做家務,我就不值得被愛」的焦慮裡。
—
我有個朋友,當初婚前是出了名的生活白癡。泡麵會煮焦,烤吐司會忘了按下按鈕。她老公知道她完全不會下廚,但結婚後,仍然常常暗示她:「我同事老婆每天都會幫他準備便當欸,你要不要試看看?」
她試過了,一開始還買食譜照著煮,每天早上六點就起床煮粥、炒青菜,搞到後來氣喘發作,只好作罷。她老公不開心,回家後不再熱絡跟她聊天,連晚餐都開始自己叫外送。
那陣子她來找我哭:「是不是我真的很差勁,連早餐都做不好?」
我問她:「你老公上班幾點?」
她說:「八點。」
「妳上班幾點?」
「也是八點。」
「那妳每天六點起來煮,他起床的時候直接吃現成的?」
「對啊。」
我聽完有點沉默,後來只說了一句:「妳不是太差勁,是太努力。」
—
婚姻裡最怕的,不是對方要求太多,而是我們太快就否定自己沒做到的地方。
其實,我不是反對幫老公準備早餐。如果今天我是家庭主婦,老公負擔家裡絕大部分的開銷,那我自然會願意早起幫他做一份熱騰騰的餐,哪怕只是一杯豆漿一份吐司,我會心甘情願。但如果我也有工作、也有壓力,那麼早餐是不是誰做的,就應該是一場溝通,而不是一種標準答案。
婚姻不是誰欠誰,也不是誰應該犧牲更多。很多人一結婚就覺得要過「傳統分工」的日子,但現代的婚姻早已不是你主外我主內的劇本,而是兩個人一起協調、磨合、調整生活的樣子。
—
有一對我很佩服的夫妻,他們的做法就很現實又可愛。
她是設計師,習慣晚睡晚起;他是工程師,七點出門。結婚後,他們協議早餐各自解決,假日再一起做早午餐。他有時候會幫她備好優格水果,她有時候週末會煎法式吐司當驚喜。沒有人要求誰,也沒有人覺得虧欠。
她說:「婚姻不是看誰讓誰多一點,而是看誰懂得體貼對方的節奏。」
我聽完,覺得這句話比任何婚姻諮詢都受用。
—
回到我自己的婚姻。後來我跟老公好好談了一次。
我問他:「你想要的是一個每天都早起幫你煮飯的老婆,還是願意陪你分擔生活的人?」
他想了想說:「其實是後者,只是我看到別人老婆那樣,就有點羨慕。」
我笑著說:「那你來煎蛋,我幫你倒牛奶,這樣也行吧?」
他笑了。後來我們週一到週五早餐各自解決,假日一起去市場買菜、一起做早午餐。他學會煎蛋,我學會放慢步調。沒有誰一定要早起,沒有誰一定要煮飯,但我們學會了如何一起生活。
—
你問我:「結婚後是不是每天早上都要準時起床做早餐給老公?」
我會說:「這不是需要用標準答案回答的題,因為每個家庭不同,如果你不上班,那麼早起給心愛的老公做飯並不丟人。」
畢竟,如果妳願意,那是一份愛的表達;如果妳沒辦法,那不是錯,而是一種生活選擇。重要的從來不是妳做了什麼,而是你們有沒有說好,一起怎麼過這一生。
最後想問問妳:
你們家的早餐,是誰在煮呢?還是誰負責買?
你曾為了這件事,感到委屈或心累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