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婚姻不是沒有矛盾,而是懂得怎麼一起面對矛盾。
我是陳婉玲,在這些年訪談和書寫中,聽過許多夫妻的故事。有在高雄老家開早餐店的太太,婚後十年,每天五點起床做菜、備料、顧店;也有在台北科技業工作的夫妻,兩人都事業忙碌,卻願意一起在深夜洗碗、討論孩子教育,累得要命卻還是願意彼此靠近。這些故事裡,有甜也有苦,但更多的是我們說不出口的「不理解」和「無法共識」——這些,就是矛盾的根。
其實,大多數夫妻的問題,繞來繞去,離不開下面這五個點。
1. 「我覺得你應該懂我」,但你沒說我怎麼會知道?
很多人以為,愛一個人就應該自動懂對方。不開心的時候希望對方主動哄;累的時候希望有人體貼煮碗麵;過節的時候希望能收到驚喜。
但問題是,你不說,他怎麼會知道?
這不是情感不夠深,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感受真的不同。有個太太告訴我,她每次煮飯都希望老公說一句「辛苦了」,但他從來沒有。後來她鼓起勇氣說出來,老公卻回:「我以為妳很喜歡煮飯啊,看妳每次都準備那麼豐盛。」
這就是溝通的斷層。你以為他應該懂,但他以為你沒問題。久而久之,委屈變成怒氣,怒氣變成冷戰。
所以,請把「我以為你應該知道」換成「我說給你聽」。
2. 價值觀不同,不是愛得不夠,而是認知有差
「婚後我才發現,他覺得養小孩就是女人的事。」
「她花錢很大方,連續假日都要出國,我壓力好大。」
這種對生活基本選擇的不同,常常讓夫妻吵得天翻地覆。
很多時候,這些差異不是故意的,而是從小到大成長環境、原生家庭教出來的。例如,有人從小習慣吃家裡的飯,節省用度;有人則覺得辛苦工作就該對自己好一點。當兩個人來自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進入婚姻這個密閉空間,難免摩擦不斷。
但這不代表無法相處,只是需要花時間彼此理解——甚至,重新「建立一個你們自己的價值觀」,而不是誰去迎合誰。
3. 原生家庭的陰影,默默地影響婚姻
有一對夫妻,老婆從小在父母恩愛的環境長大,對婚姻充滿浪漫想像;而老公的爸爸長年不在,媽媽一個人拉拔孩子,他從小就學會靠自己,不表達情緒。
婚後,老婆想依賴、想討拍;老公卻總是冷處理、不說話,甚至常覺得她很煩。
「他很像一面牆。」她這樣說。
但其實,他不是不愛,只是不知道怎麼給愛。他不習慣溫柔,因為從沒看過別人這樣對他。她不是依賴,而是在重新學著當一個被愛的人。
婚姻裡的許多痛,不是對方帶來的,而是原生家庭沒教會我們怎麼愛與被愛。
理解這一點,會讓你比較願意耐心等他學會,也願意放下「你應該」的期待。
4. 情緒處理的方式不同,是婚姻的大地雷
人有很多種,有人不爽就要吵出來,有人不開心就選擇冷凍處理。
就像我一個朋友形容她老公:「他是犀牛型,有話就講,但講得很傷人。我是刺蝟型,遇到壓力只會把自己縮起來。」
這種情緒模式,表面看起來只是吵架方式不同,實際上是一場情感溝通災難。
犀牛型常常覺得:「我只是說實話啊。」但不知道那個「實話」像子彈,對方根本無法承接;而刺蝟型則因為不想吵,選擇沉默,結果更容易讓對方誤會自己冷漠。
長期下來,兩人就像在打不同賽道的比賽——沒有交集,只剩距離。
這時候,唯一的解法不是「誰要改變」,而是「我們能不能一起學習怎麼吵得有品質」。
5. 舊帳不清,吵一次爆一次
有個太太跟我說,她每次和老公吵架,不管吵的是什麼,最後都會吵回「你媽當初怎樣怎樣」、「你那時候答應我要搬出去住卻沒做到」。
婚姻像一本帳冊,如果太多沒對齊的項目沒清掉,每次打開,都是一堆未結清的情緒債。
而這些債,不是時間會沖淡。時間只會讓它變得更難說清。
很多夫妻走到後來無法溝通,不是因為那天吵了一件大事,而是那些年沒解決的小事,積到最後變成大爆炸。
舊帳該怎麼處理?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但有一個原則:願不願意談,才是重點。
精華:婚姻不是修圖,是學習一起看見缺點
很多人說:「我們當初結婚的時候不是這樣的。」
當然不是。那時候的你們還不需要面對柴米油鹽、生活壓力、雙方家庭;那時候你們也還不太懂得怎麼愛人——可能只懂得怎麼喜歡。
但婚姻,是讓我們真正認識彼此的一段旅程。矛盾不是敵人,而是提醒我們:「你還有地方可以學習成為更好的人。」
在屏東認識的一位老師,婚齡三十年,說過一句話我一直記得:「好的婚姻不是每天都快樂,而是我們願意一起成長。」
如果你們還會吵,代表你們還在意;如果你們願意吵完之後坐下來談談,這段關係就還有希望。
願我們都能在婚姻的縫隙中,看見彼此的溫柔,也學會成為更成熟的大人。即使遇見風雨,也知道怎麼牽著手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