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台中出差,住在一間老公寓改建的民宿裡,隔音不太好。隔壁那對夫妻從清晨六點半就開始吵,一直吵到我吃完早餐、出門散步回來,他們還在吵。老婆嗓門高、老公脾氣爆,但吵來吵去都離不開一句話:「你一點都不在乎我了。」
這句話,我聽過太多次。
不是每對夫妻都會用這句話當開場白,但十之八九的婚姻吵到後來,都會指向這個本質——感覺不到愛了。
結婚前我們都覺得愛是「有了就是有了」,哪需要那麼多儀式感?哪需要天天說「我愛你」?可婚後才知道,愛不是一勞永逸,它是一種需要維護、需要練習、需要持續確認的關係狀態。
你可能覺得這很麻煩,但感情淡了、婚姻卡住了,才是真的麻煩。
說到底,要讓感情不淡、婚姻不苦,其實就三件事,簡單到你可能會笑出來,卻難到九成的人做不到。
一、和顏悅色——比什麼都管用的溫柔
很多人覺得婚姻裡的愛是做出來的——買早餐、洗衣服、繳帳單、扛家用、照顧孩子。這些的確都是愛,但你有沒有發現?你做再多,只要一句話說錯、臉色一臭,對方什麼都感受不到。
我有個朋友阿嵐,住在新店。他老公對她真的很好,會幫忙做家事、帶小孩放學,連她經期來都記得煮紅豆湯。但阿嵐常跟我抱怨:「他做那麼多,可是他講話很像在命令我、臉臭得像欠他兩百萬,久了我真的寧可自己來,也不想靠他。」
你看,人不是只吃飯活著的動物,我們活得再苦也想被溫柔對待。你以為你是為對方好,但如果你的語氣、眼神、表情都在說「我不耐煩」「我很委屈」「我都做成這樣你還不感恩」,那對方也只會回你一個冷字:「誰叫你要做?」
有時候不是你沒付出,而是你忘了用好看的臉來傳遞你的愛。
二、甜言蜜語——比道理更重要的表達方式
很多人說:「老夫老妻還講什麼情話?多肉麻啊!」但你知道嗎?婚姻不是靠默契經營,是靠明說撐下去的。
有一對夫妻在婚姻諮商裡吵得不可開交。太太說:「你從來沒稱讚過我,做家事、帶小孩我都一肩扛,連一句『妳辛苦了』都沒有。」先生急了:「妳怎麼可以這樣說?我不是常常說妳厲害、妳是神隊友嗎?」太太反問:「你那是在講給朋友聽的吧?你有正眼看著我說過一次嗎?」
很多人都以為表達愛就是買禮物、做事、負責任,卻忘了,嘴巴也是愛的出口。
你可以一邊洗碗一邊跟另一半說:「妳今天辛苦了,孩子那邊交給我。」
你可以在她加班完回家後,對她說:「看到妳回來,我心都安了。」
你可以在睡前抱著他說:「謝謝你一直都在。」
講這些話不會讓你變得軟弱,反而會讓你們的感情變得更強壯。因為真正讓人死心的從來不是家務多辛苦、孩子多吵,而是你明明愛我,卻從不讓我知道。
三、親密接觸——比道歉更有用的感情黏著劑
有一種夫妻,看起來感情不錯,也沒什麼大問題,就是越來越不親近。問他們多久沒有牽手、擁抱、親吻,往往都答不出來。
我們以為婚姻久了可以不用親密,但事實是——親密行為是一種安全感的建立方式。
擁抱,不只是身體的接觸,也是心的對話。當你壓力很大時,有人抱著你,你是不是立刻會感到「沒那麼糟」?當你心裡有疙瘩不想講話,但對方輕輕抱住你時,你是不是會有一點想哭、又一點放鬆?
這不是什麼「一定要做愛」才叫親密。
只是多一點拉手、摸頭、背後環抱,甚至一起窩沙發上看電視、腳碰腳,這些都會讓人覺得:「啊,我們還是很親。」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親密儲存器」,意思是兩人之間的親密要持續存款,不能光提款。你今天沒講話沒關係,但記得要抱一下。你今天心情不好沒笑臉,但記得摸摸對方的頭。
這些小動作,比一句「對不起」還有用。
結語:感情,不是冷了才補,是每天都養
你知道為什麼感情會變淡嗎?不是因為誰變了、誰做錯了,而是我們在日常中,不知不覺少了那些讓彼此感受到愛的動作和語言。
感情不是存著不用,它會慢慢蒸發。也不是壞了才修,而是每天都該擦拭保養。
試著從今天開始——
- 出門前給個擁抱。
- 回家時笑一笑,問問對方今天好不好。
- 吃飯時誇一口煮得好吃,或者只是說句:「跟你一起吃飯最開心。」
你會發現,愛其實一直都在,只是被忽略了。
婚姻裡最怕的不是不愛了,是感覺不到愛了。
而最簡單的三件事——和顏悅色、甜言蜜語、親密接觸,就能讓你們回到當初那個手牽手、什麼都聊得開的狀態。
記住,愛不是要「有感覺才做」,而是「做了才有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