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姻 > 正文

明明有錢卻不肯花,為什麼爸媽總愛存錢不捨得用?背後3個原因值得深思

婚姻 23次瀏覽

明明有錢卻不肯花,為什麼爸媽總愛存錢不捨得用?背後3個原因值得深思

真人真事,去年的時候一位朋友跟我抱怨,說她爸媽真的超級省,一毛不拔。明明家裡經濟狀況已經不錯,該有的也都有了,但他們就是什麼都不捨得買、不願意花錢,還是堅持省吃儉用、能不花就不花,讓人看了實在有點無奈。

這位朋友在台中開了一間副食品雜貨店,平常自己一個人顧店。今年某天,她騎機車要去店裡時,不小心摔車,傷得很嚴重,醫生說得動手術。

她老公一聽立刻請假陪她住院照顧,結果因為請假太久,工作出了差錯,最後被公司資遣。夫妻兩人突然沒了收入,但醫療費用卻像水流一樣不斷支出。

兩人平常花錢沒什麼節制,現在要住院又動刀,一下子原本那點小積蓄就見底了,經濟瞬間陷入困境。

後來,是她爸媽拿出了新台幣二十萬元支援他們,夫妻倆才總算熬過那段最困難的時期。

朋友出院後我去看她,她滿口都是「還好有爸媽幫忙,不然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笑著問她:「妳不是常說爸媽太摳門,都不會享受生活嗎?但關鍵時刻,還不是他們救了妳一命?妳覺得自己比較會過日子,但最後還不是得靠爸媽?」

她低頭笑笑說,是她太膚淺,還是爸媽做得對,以後要學著像他們那樣。

其實,很多長輩不願意花錢,死命地存錢,背後多半有這三個原因:

1、吃過苦,對金錢特別珍惜

吃過苦,對金錢特別珍惜

我們父母那一代,很多人都經歷過真正的困苦歲月。早年台灣經濟還沒起飛時,有的家庭住在鐵皮屋或眷村老宅裡,夏天熱得像烤箱,連一台電風扇都是奢侈品,更別說冷氣了。

娶老婆、嫁女兒都要靠一點一滴存下來的錢支應,平常吃穿都要斤斤計較。

經歷過那種「一毛錢也要算好幾次」的日子後,即使現在生活比較寬裕了,他們還是會很珍惜金錢,不輕易亂花。

畢竟,當年賺錢真的太難了,如今擁有的每一塊錢,都是血汗結晶,怎麼可能說花就花?

這種「苦過」的印記會深深烙印在他們心裡,縱使現在過得不錯,還是會被過去的記憶提醒——錢要省著用,因為不知哪天又會苦回來。

2、錢=安全感

錢=安全感

口袋有錢,心才不慌。

對長輩來說,留一筆錢在身邊,不只是儲蓄,更是他們的「安全感」。他們擔心萬一生病了、意外來了,自己還有能力應對,不用麻煩孩子、也不至於手足無措。

人生變化無常,年輕人總覺得「走一步算一步」,但長輩看多了世事變化,知道有備無患的必要。

年紀越大,身體機能越來越差,能賺錢的時間變少了。這時如果沒有存款,一旦有狀況發生,那就真的什麼都沒了。

所以他們選擇省吃儉用,把錢留著,好讓自己睡得安穩,不用夜裡擔心錢不夠用、身體垮了沒人照顧。

他們不是不想花錢,而是他們想確保未來哪怕風雨來了,自己也還有一把傘。

3、省錢成了一種習慣

省錢成了一種習慣

很多人年輕時因為生活拮据,不得不節儉,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習慣。

就像有些人習慣了大手大腳,一領薪水就花光;而有些人習慣存錢,每一筆支出都要再三考慮。

習慣,是人的安全區。如果突然要他們大手大腳花錢,反而會讓他們覺得不安、沒安全感。

有些長輩花了大筆錢後,會整晚睡不好,覺得心慌甚至愧疚。他們寧可過得簡樸,也不想改變長年養成的習慣。

而這份「節省」的習慣,對家庭來說其實是一種保險。因為他們省下來的錢,總會在某個時刻發揮關鍵作用——像這次幫女兒度過難關一樣。

本文總結

總之在台灣這個物價逐年攀升的社會,會賺錢當然重要,但會守財、會規劃,也同樣重要。

一個家庭要有穩定的財務,靠的不只是賺得多,更是花得對、存得住。

很多爸媽看似「摳門」,其實是默默地扛起一個家的風險。他們省吃儉用、拚命存錢,不是為了自己享福,而是想在關鍵時刻,還能幫子女一把。

所以當你看到他們總是「省到骨子裡」,不妨多一點理解。那些他們不肯花的錢,最終還是留給我們的後路。

圖、smalpasion  unsplash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