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距離,不是心走遠,而是我們在努力靠近。
我一直覺得,談遠距離就像在兩座城市之間搭一條看不見的橋。那橋需要誠意、耐心、還有很強的Wi-Fi支撐。你說兩個人若真心相愛,是不是在哪裡都不重要?但現實卻常常證明,「我們很愛,但還是走散了。」
那麼,遠距離到底該怎麼撐?怎麼愛得不辛苦,又不失去彼此?
要走得遠,先有「良心」
這句聽起來好像老生常談,但其實最實在。
遠距離不是考驗愛情,而是考驗人品。
你要知道,真正能撐住一段遠距離的,不只是戀愛的甜,而是彼此的底線與誠意。
你們看不到彼此的時候,他(或她)會不會還記得你說過今天要去看牙醫、昨天沒睡好、你下週期中考壓力很大?
不是說要時時刻刻綁住對方,而是要讓他知道:你有他(她)在心裡,而不是排在便利貼的第七項行程之後。
心裡要真的「有」對方,而不是靠訊息撐場面
有些人談遠距離,每天都會回訊息,但回得很機械:「吃了嗎?」「在幹嘛?」
久了就像打卡簽到一樣,沒有情感溫度,只有任務感。
其實遠距離最怕的不是吵架,而是熱度冷卻後的習慣性敷衍。
你可以一天沒講話,但你不能三天都只用貼圖打發;你可以很忙,但要讓對方知道你有在努力抽空;你可以累,但不能拿「我很忙」當作不關心的擋箭牌。
在台灣的某些情侶,就是一個在高雄、一個在台北,說遠不遠,但光是沒辦法下班就見到對方,就已經讓關係不太一樣了。如果這時候連聊天都變得敷衍,那這段感情就真的只剩地理座標在撐。
一定要見面:不管多遠、多久
「再怎麼遠,也要想辦法見到你。」
這不是浪漫語錄,而是遠距離戀愛唯一不可以妥協的原則。
你可以一個月一次,三個月一次,甚至半年一次,但絕對不能永遠只靠訊息與電話維持關係。
再多的「我想你」,都比不上一次實際的擁抱。
就像熱戀的情侶需要見面來確認情感,遠距離的人更需要實體見面來延續安全感。
台鐵、台灣高鐵、廉航機票、連假規劃,這些其實不是困難,是你願不願意的問題。
如果一段遠距離戀愛裡,只有一方在付出見面的努力,那這段感情早晚也會失去平衡。
別只分享可愛的風景,分享「真實的自己」
剛開始談戀愛時,我們總是只想把美好的一面給對方看。
吃了什麼、看到路邊的小貓、同事送的小蛋糕,生活被包裝得溫柔又浪漫。
但感情是需要深入的,尤其遠距離,光是表面的可愛會撐不了多久。
你們需要聊的不只是好吃的義大利麵,而是「今天我在捷運上遇到讓我超火大的事」
「最近我對人生超迷惘,覺得工作有點累」
「我真的好想你,昨天還夢到你跟別人牽手」
這些話,或許沒那麼可愛,但它們讓你們彼此靠近。因為願意分享真實、脆弱,才是信任的開始。
保留一點曖昧感,讓關係不只是習慣
遠距離最大危機是「習慣」,不是「距離」。
當一切變得像報告一樣按表操課,愛情的溫度自然會下降。
所以,你可以偶爾開點玩笑、丟個曖昧的語音訊息,或者用台灣本地的表情包(真的很中用!)撩一下他:「今天穿你最喜歡的那件裙子,只是你看不到而已。」
或者偷偷買一份小禮物寄到他公司,不用貴,但要有心。
有時候一張從誠品挑的小卡片、或者用 Pinkoi 訂的客製化鑰匙圈,就足夠讓人開心好幾天。
曖昧不是不認真,是讓戀愛保持彈性。你們都知道彼此的角色,但還願意玩點小心機,這才是讓感情保鮮的秘訣。
最後作者想說:遠距離真的辛苦,但也不是不能走下去
遠距離就像是在愛裡玩一場耐力賽,你不知道終點在哪裡,也無法預測中途會不會有人先鬆手。
但如果你們心裡彼此都有對方,願意主動經營,願意見面,願意坦白情緒,願意保留曖昧與想念的空間,那麼這段感情就不只是辛苦,更是一種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