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姻 > 正文

如何選擇結婚對象?深度溝通與人生共識的重要性

婚姻 57次瀏覽

如何選擇結婚對象?深度溝通與人生共識的重要性

你可能以為,選擇結婚對象最重要的是相愛,但多年婚姻走下來你會發現,支撐一段關係長久穩定的,不是激情,而是能否進行真正「深度交流」。

所謂深度交流,不是對話多,而是能把一個問題說透。兩個人能理性地交換意見,也願意站在對方立場思考,最後達成某種共識,這樣的連結,比「愛你」更難得。

我和我先生結婚十年了。不是沒吵過架,也不是一開始就什麼都契合。但每一次爭執後,我們都能坐下來好好說話,把情緒放一邊,把想法攤開來談,慢慢找到一種兩人都能接受的方向。這樣的溝通,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兩個人都具備一些條件。

深度交流的四個條件

1、自我覺察與表達能力

這是深度溝通的第一步。你得先能清楚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感受什麼,並且有能力把這些說出來。不然兩個人在一起,明明不舒服卻說不出原因,只能不斷地冷戰、誤會。

有些人會說「我就這樣啊」、「你懂我就好」,這類語言看似親密,其實是逃避對話。若一個人無法好好表達自己,那對方也難以理解他。

2、傾聽與理解對方的能力

光會說還不夠,還要願意聽對方怎麼想,甚至能接住那些不一樣的觀點。很多人聽話不是為了理解,而是為了反駁,這樣只會讓彼此越來越遠。

真正的理解,是不帶預設立場地去感受「你為什麼會這樣想」,並把它當成一個重要的參考。婚姻是兩個人的結盟,不是說服與妥協的戰場。

3、開放接受深度訊息的能力

什麼是深度訊息?是那些讓你感到不安、挑戰你信念的觀點。真正深入的溝通,有時候會讓你懷疑自己過往的想法與選擇,但若你願意鬆動原本的框架,那就有可能達成真正的共識。

反之,如果一方只願意待在舒適圈、不斷用「我就是這樣」來畫界線,關係就會停滯在表層,久了再多感情都會被磨損。

4、專注當下,不被情緒干擾

要談得深入,雙方都要能在「心無旁騖」的狀態下進行。不是在工作後累癱時,也不是在吵架氣頭上,而是在情緒穩定、彼此尊重的氛圍裡。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建議年輕人,如果有足夠成熟度與溝通能力,不妨早一點進入婚姻。因為人一旦進入複雜社會環境,很容易被外在訊息干擾,甚至內心開始設下「防火牆」,不自覺地把對方的話擋在外頭。

教育裡缺的是溝通訓練

這一點我尤其想說給為人父母的聽。你希望孩子以後有幸福的婚姻嗎?不是只教她會做菜、會照顧人就好,而是要教她怎麼理解人,怎麼處理衝突,怎麼表達自己。

很多女孩從小被保護得很好,卻也因此沒有經歷足夠的現實碰撞。等她成年進入婚姻,才發現自己不懂人性,不會分辨真正可靠的人,更不會用言語守護自己,最後只能靠一次次錯誤去換來學費。

所謂「為母則剛」,其實很多時候是不得不剛。那是因為從小沒被教會該怎麼應對這個世界,只好在跌得滿身傷後,用痛換來成長。這樣的代價太高了。

所以,如果能早一點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讓他們理解:好好說話不是服從,而是一種自我照顧,那他們以後在人際、愛情、婚姻裡,都會更有安全感與選擇權。

SmalPasion:選擇婚姻對象,不如說是選擇一個能夠一直溝通的人

很多人挑對象會看職業、家庭背景、長相、個性,但真正能讓婚姻走得長遠的,是你們能不能一直對話。從日常的柴米油鹽,到人生的大事抉擇,對方是不是那個願意也能夠跟你一起坐下來,好好說清楚事情的人?

不要小看這個條件。世界再大,最後讓你有歸屬感的,不是房子多大,而是那個願意傾聽、理解、陪你一起解決問題的人。

所以啊,想結婚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我們之間,有辦法說透問題嗎?有辦法一起面對複雜的未來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恭喜你,你已經選對了一半的幸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