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我今年35歲,身邊的朋友都開始在講結婚生小孩了,可我還是一團霧煞煞。」
她說她喜歡的總是不適合,適合的總是不來電。有時候跟條件好、看起來穩定的對象相處,一年了也沒進一步發展,還是像剛認識那樣很有禮貌,但就沒什麼火花;有時候覺得還OK的人,接觸久了反而越來越不喜歡。她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有問題,是不是太難搞了,還是根本沒辦法好好談一段穩定的感情。
「很多人對我很不錯,也很認真想跟我認識,但我就是不想接觸,我怕浪費別人的時間。」她說。
我看著她這段話,心裡有點感觸。
不是因為她太特別,而是因為太多人這樣了。
很多女生,尤其到了二十五歲這個年紀,都會開始煩惱:到底該選擇喜歡的,還是選擇適合的?如果兩者不能兼得,是不是就只能妥協?
但我想先說一句比較重的話:如果你都已經二十五歲了,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那過去這些年到底是在幹嘛啊?
我不是要批評誰沒用,也不是要說二十五歲就一定要很清楚人生方向。但你從國高中開始接觸異性、談過戀愛、交過朋友,這些經驗,不就是拿來幫你練習「認識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的嗎?如果到現在,還分不出是心動重要,還是條件重要,還是彼此價值觀合不合重要,那也太對不起自己過去那些傷心和成長了吧。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你是想要一段穩定的婚姻生活,還是想要一場真誠的戀愛?
這兩者不一樣。
如果你想要的是陪你過生活的人,那「適合」絕對比「喜歡」重要。因為生活不是偶像劇,激情不能當房租、心跳也不能抵水電費。尤其是你自己如果經濟沒那麼獨立,又想過比較穩定的生活,那你選對象的時候,實際一點沒關係。不要嘴上說著「想要被愛」,但心裡偷偷在計算對方年收多少、有沒有房、有沒有存款。這些條件你在意,沒關係,那就大方承認。
很多人嘴硬心軟,嘴上說「條件沒關係啦」,可是最後喜歡上的人,還不是學歷高、收入好、又溫柔體貼長得也順眼?
那如果你自己條件好、經濟獨立,自己過得還不錯,反而會覺得「有感覺」比較重要,那就更簡單:你可以不看條件,去追求一段自己真心喜歡的感情。你可以愛得比較轟轟烈烈,跟一個沒車沒房但很了解你的人談戀愛。因為你扛得起風險,也能自己承擔後果。
問題是,大多數人都不願意認清自己是哪一種。
很多人其實是「希望找到一個各方面都剛好的人」,對方條件要不錯,也要讓你心動,還要能聊、能懂你、最好還會做家事。但你得知道,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只有你要不要為那個八十分、七十分的對象,稍微降低一點理想條件。
你說你曾經和一個「適合」的人相處了快一年,卻一直都沒有進一步發展。就像剛認識一樣,很有禮貌、保持距離,也沒什麼心動的感覺。
那我只能說,那就是不適合。真正適合的關係,不是像面試,而是像回家。
是可以放鬆下來、不用那麼緊繃的,是可以不必一直注意形象、擔心表情的。那種相處起來像公事公辦的人,就算條件再好,也不會讓你安心生活。
再講白一點,當一段關係讓你連「放鬆」都沒辦法,那你是想未來每天都要在他面前演戲嗎?
你說有些人一開始覺得還OK,但越相處越不喜歡。我反倒覺得這是好事。因為你沒一開始就暈船、就把對方想得太完美,而是願意花時間去認識,然後發現對方不適合你,其實這代表你成長了。不是你難搞,而是你開始有選擇的能力。
我一直都覺得,真正困擾我們的,不是「遇不到適合的人」,而是我們根本搞不清楚「自己適合誰」。
那個「不想拖累別人」的你,其實也反映出你有一點怕負責。怕自己讓人誤會,怕在一起後又要分手,覺得很麻煩、怕後悔。這些怕,其實就表示,你還沒準備好談一段穩定的感情。
不準備好沒關係,承認就好。
你可以慢慢來,但不能一直繞圈圈。你可以不用急著結婚,但要花時間好好了解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可以接受哪種陪伴、哪種個性是你絕對不能接受的,這些都要好好想清楚。
我身邊也有女生三十多歲才結婚,有些甚至是二婚,但她們後來都過得很好。不是因為她們等到對的人,而是她們已經很清楚自己是誰、想要過什麼樣的日子。
我問過其中一個姊姊:「妳怎麼知道他就是妳想嫁的那個人?」
她說:「我知道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而他剛好也這樣想。」
不是因為多心動,不是因為多浪漫,而是因為他們的方向一樣、腳步一致。
這才是成熟的選擇。
所以妳問我,35歲的女生找結婚對象,是要看感覺還是看條件?
我的回答是:先看你自己是哪一種人。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要什麼,那不論你選喜歡的、還是選適合的,都不會讓你幸福。
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對你來說「真的幸福」,缺少物質的情況下,先看條件符合你預期嗎?在從這些裡面挑選符合你未來老公的感覺的哪個男生是最好的選擇啦。
如果你經濟條件好,如果你不需要其他附加值的婚姻,那麼肯定是看感覺,所以還是要思考自己需要什麼在決定是做什麼,當然如果你著急嫁人,那麼建議找那個你所喜歡的,對方也喜歡你的,因為這樣你可以包容對方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