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校園反對師生戀愛?有一個讀者說他在大學時期對教授有好感,但是不敢表達,因為身邊的朋友都說師生戀不被允許。其實這個問題我在台北做情感諮商的時候也遇過不少,今天就來跟大家好好聊聊,為什麼校園會反對師生戀愛這件事。
權力不平等的問題
講真話,師生之間最大的問題就是權力不對等。老師握有評分權、推薦信、甚至是你未來學術路的決定權,這種權力差距真的太大了。
我記得之前有個案例,一個女學生跟我分享她的經歷。她說當時跟指導教授發展出感情,剛開始覺得很浪漫,像是偶像劇一樣。但後來發現,每次吵架或是意見不合時,教授總是會用學業上的事情來威脅她,比如說「你這樣的態度,論文可能很難過」之類的話。
這就是為什麼學校要禁止師生戀的主要原因。當兩個人地位不平等的時候,很難說這段感情是真的自由意志,還是因為壓力而產生的。
學術環境的公平性問題
再來就是公平性的問題。想像一下,如果你們班上有同學跟老師在交往,你覺得期末考試會公平嗎?其他同學會怎麼想?
我以前在諮商時遇過一個男生,他說他們系上有個女同學跟教授交往,結果那個女同學的成績突然變很好,還拿了很多獎學金。雖然不能100%確定有關係,但其他同學心裡都有疙瘩,整個班級氣氛都變得很奇怪。
這種事情不只影響當事人,還會影響到整個學習環境。其他學生會覺得不公平,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努力是不是沒有意義。
年齡和經驗的差距
雖然法律上18歲就算成年了,但是心理成熟度和人生經驗還是有很大差別的。一個20歲的大學生跟一個35歲的教授,人生閱歷差太多了。
我之前遇過一個案例,女學生當時19歲,教授42歲。女生覺得教授很成熟、很有魅力,但是過了幾年回頭看,她發現自己當時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完全被對方的經驗和地位給吸引住了。這種感情很容易變成一種依賴,而不是平等的愛情。
社會觀感和職業倫理
說實話,台灣社會對師生戀的接受度還是很低的。不管是家長、學校行政單位,甚至是其他老師,都會用異樣眼光看待這件事。
我記得有個教授朋友跟我說過,他們學校曾經有個老師因為跟學生交往被學校處分,雖然沒有被開除,但是之後的升遷和評鑑都受到影響。這不只是個人問題,還會影響到整個職業生涯。
而且從職業倫理的角度來看,老師的職責是教育和指導學生,而不是發展個人感情。這就像醫生不能跟病人談戀愛、律師不能跟當事人發展關係一樣,都有專業倫理的考量。
畢業後就沒問題了嗎?
很多人會問,那如果等到畢業後再在一起呢?這樣總可以了吧?
坦白說,這樣確實會好一點,因為權力關係已經不存在了。但是還是有一些問題需要考慮。
首先是社會觀感,很多人還是會覺得這段感情「不乾淨」,認為可能在學生時期就有什麼。再來是心理層面的問題,學生時期建立的那種仰慕和依賴關係,很可能會延續到成年後的感情裡。
我有個朋友就是這樣,大學時期暗戀教授,畢業後兩年才告白成功。但是交往之後發現,她在感情裡總是處於被動的地位,很難建立平等的關係,因為心裡還是把對方當成「老師」。
對學生心理發展的影響
年輕人在求學階段,正是建立自我認同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如果這時候跟老師發展出不正常的關係,很可能會影響到正常的心理發展。
我遇過一個案例,女學生在大二時跟教授交往,結果整個大學生活都圍繞著這個男人轉。她沒有正常的同儕關係,沒有參加社團活動,甚至連其他科目的學習都受到影響。畢業後分手,她覺得自己的大學生活完全空白,很後悔當初的選擇。
常見問題解答
Q:如果是研究所或博士生,年齡比較大,這樣還有問題嗎?
A:年齡不是重點,權力關係才是。即使是博士生,指導教授還是握有很大的決定權,包括你的研究方向、畢業時間、未來推薦等等。這種不平等關係依然存在。
Q:外國不是很多師生戀的例子嗎?為什麼台灣這麼保守?
A:確實有些國外大學對此比較寬鬆,但是近年來也越來越嚴格了。而且台灣的社會文化背景不同,我們更重視尊師重道的傳統,所以接受度相對較低。
Q:如果雙方是真愛,為什麼不能在一起?
A:愛情很美好,但是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如果真的是愛,為什麼不能等到沒有利害關係的時候再發展呢?真愛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Q:學校的禁止規定是不是太嚴格了?
A:學校的規定是為了保護所有學生的權益,也是為了維護教育環境的純淨。雖然可能會限制一些個人自由,但是整體來看是有必要的。
本文總結
師生戀之所以被禁止,不是因為愛情本身有問題,而是因為這種關係存在太多不平等的因素。權力差距、年齡差距、經驗差距,還有社會觀感和職業倫理的問題,都讓這種感情變得複雜。
我不是說師生之間絕對不可能產生真愛,但是在學生身份期間,這種感情很難是純粹和平等的。如果真的有感情,最好還是等到沒有師生關係的時候再考慮。
年輕人在求學階段,最重要的是好好學習,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獨立的人格。不要因為一時的迷戀,影響了自己的未來發展。
記住,真正的愛情是讓彼此變得更好,而不是讓其中一方失去自我。希望大家都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感情,過上幸福的生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