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我結的婚,為什麼總覺得自己像是局外人?」
這是來信女孩攸攸的內心疑問,也是不少嫁給二婚對象、對方還帶著孩子的女生,常會面臨的困惑。
攸攸不是第一次進入婚姻,上一段感情裡,她也嫁給一位離過婚、帶著孩子的男人。那段關係最終破局,原因很現實:她跟前夫的孩子無法相處,感情耗損太多,撐不下去了,離婚成了解脫。
本以為這一次,她能遠離類似的經歷。沒想到命運又繞回了原點。現在的丈夫同樣是二婚,也有個和前妻所生的兒子。攸攸其實很猶豫,但這男人對她真誠、溫柔,讓她願意再試一次,再相信一次家的可能。
只是,這一次她學乖了,也小心了,努力壓抑自己的情緒,希望靠自己的耐心去經營一個看似複雜的家庭。但時間越久,她心裡的疲憊感也越來越重。
「我一直很努力在融入,可他們從來不讓我靠近。」
攸攸說,最讓她感到無力的是,丈夫和婆婆把所有的關愛都放在那個孩子身上。哪怕孩子犯了錯,也總是護著、袒護到底。她明白,那畢竟是他們的血脈,但自己呢?她也是這個家的成員,不是嗎?
但為什麼,無論她做了多少努力,依然像個永遠只能站在門口的外人?
二婚家庭的關係,不是努力就能「自動成為一家人」
我想,這樣的煎熬感,不只攸攸一人有。
在台灣,其實再婚族群逐年增加,尤其當雙方或其中一方帶著孩子時,家庭關係的融合常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那種「我們成為一家人了」的感覺,不是婚書一簽就會自然生成。
尤其孩子本身,就夾在親生父母與繼父繼母的拉鋸中,心裡早已築起了厚厚的防備牆。大人可能希望從頭開始,但對孩子而言,他可能還卡在父母離異的傷痛裡,根本沒準備好接受一個「新媽媽」的出現。
所以當你覺得「我們怎麼還不像一家人」,孩子可能也在心裡問著:「她怎麼突然要來取代我媽?」
這樣的隔閡,是雙向的,也是現實的。
與其爭取角色,不如建立連結
攸攸問我:「我該怎麼辦?我真的要再離婚一次嗎?」
但其實,這個問題的核心不是「要不要離婚」,而是「你想要怎樣的關係?」
有些人進入再婚家庭,會把自己放在「新媽媽」的位置,期待對方的孩子尊重她、親近她,甚至把她當成家人。但這樣的期待,若沒有基礎的信任作為前提,很容易變成壓力,也讓自己在一次次失望中陷得更深。
你得問自己:我想要當的是一個怎樣的存在?我要的是一個家庭的名份,還是一種被需要與被接納的感覺?
其實,在這樣的家庭裡,建立「家人」的感覺,往往不是靠角色來界定的,而是靠關係去慢慢磨出來的。
你可以試著放下「我該當什麼樣的媽媽」這種設定,而是從「我願不願意認識這個孩子」開始。也許一開始他對你冷淡、疏遠,甚至排斥你。但你不一定要馬上得到他的接納,你只需要用心,給他一點空間,給自己一點耐心。
關鍵角色:那個你稱為「老公」的男人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你的老公願意和你站在同一陣線。
不少女性在二婚家庭裡感到挫敗,是因為她們發現自己在這個「家」裡,永遠都得自己撐著。孩子不接納她、婆婆偏心、丈夫卻選擇沉默。
婚姻是一段關係的合作,不是誰單方面去取悅誰。你需要的,不只是丈夫口中的「辛苦了」,而是他實際的行動。
他是否願意聽你說?是否了解你的為難?他是否也能主動跟孩子溝通,讓孩子明白這個家庭的組合雖然特別,但每一個人都值得被尊重?
當男人願意放下那種「妳要體諒他還是孩子」的消極立場,改為「我陪妳一起經營這個家」,你們才真正站在同一條線上。
婚姻的出路不是只有選擇離開
有些人選擇離婚,是因為看清了這段關係裡的無力感與不對等。但也有人選擇留下,是因為她看見了希望,看見自己還有調整與成長的空間。
攸攸不是沒努力過,只是她在努力的過程裡,太孤單了。
親愛的,如果你也正走在類似的路上,我想說的是,你可以先不用急著下結論。不是所有的委屈都要吞下去,也不是所有的難題都得自己扛著。
試著問問自己:我想留下來,是因為還愛,還有希望,還是只是因為不甘心?
然後,再問你身邊那個最親近的男人:你願不願意,和我一起成為這個家的支柱?
作者本文結語
婚姻從來都不是「結了就算」,尤其是再婚,更像是一場需要額外耐心、理解與重建信任的長跑。
你會覺得疲累,是因為你太用力想當個好太太、好家人;你會覺得自己是外人,是因為在這段關係裡,你一直都在調整、包容,卻沒有人回應你。
所以,與其說你該不該再離婚一次,不如問:在這段婚姻裡,還有沒有人願意拉你一把,讓你真正站進「家」的圓圈裡?
若答案是「有」,那麼,不妨再給這段關係一次機會。
如果答案是「沒有」,那你就有權利為自己走出一條更自由、健康的路。